资金弹药充足!日产3.5万亿筑牢防线 开启反攻倒计时
发布日期:2025-05-21 09:05 来源:爱卡汽车

在2025财年开启之际,日产汽车的一组财务与组织调整数据,尤其是裁员和闭厂两大举措,迅速在市场与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对于日产今后发展的疑问成为了车圈热议焦点。

但如果认真研读财报内容的话,可以发现,针对市场关注的2024财年净利润波动,根本原因是日产汽车为战略性非现金资产减值的操作。

本次减值操作的核心逻辑在于财务透明化升级:通过集中核销低效资产包袱,实现资产负债表的深度净化。这种"财务大扫除"本质上是对历史投资决策的理性复盘,通过一次性出清非核心资产,为未来战略转型腾挪资源空间。

从另一方面审视,日产当前总计拥有3.5万亿日元在手(包括2.2万亿日元现金和1.3万亿日元的汽车金融应收帐款),同时,还握有2.1万亿日元未使用信用额度,已构筑起坚实的抗风险屏障。该资金储备规模不仅远超行业常规安全阈值,更直接消解了针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市场疑虑,所谓"经营危机"论调在客观数据面前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在财报发布之后,日产同步发布了“Re:Nissan”战略计划,该计划明确展现了日产是在有预谋地完成一场成本结构的深度重构。对于日产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瘦身行动,更是一种主动出击式的战略清理。

在此项新的战略计划中,日产汽车明确了成本优化目标,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相较于2024财年实际值共削减5000亿日元。所节省资金将成为汽车业务2026财年盈利转正和自由现金流回正的重要支撑。

同时,日产宣布成立直属于CEO的转型办公室,汇聚300名具备成本优化决策权的专业骨干,以执行这场涉及全链路的瘦身革新。

在研发侧,日产则同步启动了一场“提速提效”的体系再造:平台数量将从13个压缩至7个,零部件复杂度将降低70%,新车研发周期大幅缩短至30个月,而在中国市场,这个数字在保障日产汽车的品质和安全的基础之上,已经被缩至24个月,达到了“中国速度”。

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清晰信号:日产不是停下脚步,而是转身发力。在电驱化、智能化逐渐成为主战场的时代,日产正试图剥离对“大体量、慢节奏”的路径依赖,转向“快节奏、高爆发”的精益模式。这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重建,也是一场组织信念的重置。

而在此轮全球优化中,日产在中国的角色更加明确:即作为“增长前哨”的资源承载地被重点保留。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车企之一,日产在中国已深耕超过50年,积累起包括设计、研发、制造、供应链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资源。如今,这些资源不再只是为中国市场服务,更开始在日产全球战略中扮演“源头活水”的角色。

2025上海车展期间,日产带来两款具标志性的车型:纯电轿车N7与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它们不仅是日产推进电驱化与智能化的技术代表,更重要的是,这两款车全部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并将在一年内出口。全球多个市场(欧洲、中东、印度、东盟、大洋洲和墨西哥以及拉丁美洲)将会利用中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以及成本优势,以及日产汽车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和丰富的出口业务经验,通过出口或本地化合作,补充并丰富日产全球产品线。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从中国出发”的逻辑已经上升为日产全球战略的制度性设计。日产明确提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新口号,不再将中国视为单一市场,而是视为新技术验证、新产品开发乃至新品牌价值的孵化中心。随着产品加速、出口提速和品牌焕新的“三箭齐发”,日产正在构建一个以中国为重心的再增长飞轮。

更具象的例证是,东风日产未来三年将新增100亿元投资用于新能源研发,研发团队扩招至4000人。同时,日产也在积极整合本地供应链,将更多中国高质量供应商纳入其全球体系。这种“资源中国化+成果全球化”的思路,为日产的“重振计划”提供了最现实的支点。

在行业整体迈入深度电动化周期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早已不只是销量之争,而是话语权的争夺。对日产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本地化的深化,更是一次企业重构逻辑的集体实验。而正是在这一实验中,中国,成为了那个最不能失手、也最值得下注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