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年英国汽车品牌,它的骨子里刻着赛道基因与赛车文化符号、更是英王室、詹姆斯邦德和贝克汉姆的座驾。在十余年后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它就是MG!
2025上半年,MG在欧洲销量达到15.31万辆,逆势增长18.6%,这一表现甚至超越了特斯拉。2024年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在《2024年全球及欧盟汽车经济与市场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欧洲汽车2024年约1300万辆新车销售数字当中,中国自主品牌占比3.4%-4.2%;其中MG以24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一。
1.All in新能源 MG4的“家长”班底够硬
8月5日,全新MG4预售发布会,会后我与All in新能源的MG品牌“家长”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俞经民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其实,圈里人一看到这个“家长”阵容想必也就明白了:上汽乘用车在MG品牌上投入的精力和资源足够硬核。老帅俞经民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坐镇中军,正是他带领荣威和MG两大上汽乘用车品牌创造了销量的巅峰,作为老上海、老上汽,俞总即具备一线品牌的操作阅历又有着永远开放的视角和格局,他从上汽大众请来了年轻的新任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陈萃,为MG品牌构建了面向年轻群体的管理架构。在设计领域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 邵景峰是一位让欧洲同行都能竖起大拇指的知名设计师。
邵景峰 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
还有一位必须重磅介绍的,则是带着中国首个量产装车半固态电池核心技术的上汽清陶总经理 李峥先生。
陈萃 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陈萃还分享了上任两个月的感受:被MG的产品矩阵与自主定义产品的机会吸引加入,更被工程师们在自研攻坚中展现的、突破国外技术围堵的决心打动,这也是她在公布价格时激动的原因。
2.市场与产品策略:以差异化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策略方面,上汽乘用车 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指出,全新 MG4 设计不模仿他人,凭借尾灯等独特元素彰显 MG 身份。该车作为 A 级两厢车,聚焦空间、续航和安全,以竞品为标杆但力求超越,通过一体式热管理、CTB 及未来的半固态电池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全新 MG4 ,7.38万元的预售价格极具市场竞争力,这一定价旨在进一步扩国内大市场份额,同时计划通过线上改装专栏等推广多元个性文化,将 “趣生活” 理念贯穿品牌。
陈萃强调,在客户关注的地方我们会比竞争对手多付出10%的努力;而在我们具有优势的领域,我们会比对手多投入100%。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致力于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车型。对于未来的MG品牌发展,陈萃认为至少包含两条主线:一是依托上汽集团技术积累,强化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标签;二是传递“YOUNG FOREVER”的精神,覆盖各年龄段用户。
3.全新MG4,“世界大同,美美与共”
俞经民以 “世界大同,美美与共” 概括了MG4的设计理念 —— 中外用户对空间的需求是共通的。全新MG4虽为小型车,但是真正看到过它的人都会认可其内部宽裕的空间:第二排可容纳1.8米身高者跷二郎腿,后备厢分三层设计,下沉空间甚至可以轻松藏下1.75米身高的人,车内前后排头部、肩部空间都很充裕,面向性能优化开发的车型平台和CTB(电池包上护板作为车身地板的一部分)电池技术给了这台MG4充分的施展空间,全新MG4不仅是代步车,更是打开了起居室概念的用车方式。
围绕全新MG4的设计,邵景峰表示:Cyberster作为MG的重要车型,历时六年开发,其设计理念被部分应用于全新MG4。他提到,海外消费者偏爱第一代MG“小钢炮”的硬朗、动感风格,而国内市场更倾向柔和设计因此全新MG4仅在尾灯部分保留了Cyberster的特色元素。
在年轻消费者关注的智能化方面,这台全新MG4将会是同价位第一个配备高算力车规级8155芯片的产品,因此我们也有理由去期待其智能化和娱乐化的出色体验。这一次在车机端全新MG4使用了OPPO智行手车(手机/车机)互联解决方案,OPPO与MG的合作始于五年前,俞经民坚信MG与OPPO的合作结果肯定会处于行业第一阵营,并且是持续领先。俞总强调,汽车行业曾经历两波冲击:一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带来的直接面向消费者(to C)能力冲击,传统车企长期侧重B端业务,线上渠道与软件支持不足;二是手机行业引领的软硬件结合AI化的软件能力冲击。而MG与OPPO的合作正是对这种行业变革的回应。
4.半固态电池突破行业瓶颈 即将量产装车
上汽清陶总经理 李峥深入解读了全新MG4将搭载的半固态电池技术。他指出,固态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其产业化因技术限制受阻。当前电池存在安全、续航、成本三大问题,而固态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锂离子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达700多瓦时/千克,远超现有三元电池(240-250瓦时/千克)和磷酸铁锂电池(180瓦时/千克),提升空间巨大。
全新MG4应用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液体成分仅5%,其突破源于两点:一是底层材料创新,对正极材料进行革新,在安全性、能量密度与生命周期间找到平衡;二是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深度协同,上汽总院工程团队与清陶工程师共同攻关,加速了技术产业化(若无此机制,成果可能需5-10年才能实现)。李峥坚信,凭借这些优势,上汽清陶有望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持续突破。
写在最后:
谁说中国市场只有卷价格一条路?在中国上汽乘用车MG品牌卷的是技术,卷的是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和满足;在欧洲MG品牌成为最畅销的头部新能源产品之一,其背后同样是在中国市场培育起来的“同级第一”、“同级唯一”产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