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6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阐述了世界银行对于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以及未来移动出行方面去碳化的一些思考,并详细解读了中国在去碳化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芮泽表示:“中国的交通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包括助力中国实现气候变化的雄心和目标。2000年开始,中国的交通行业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持续增长。在交通行业进一步脱碳和去碳上,中国仍然大有可为。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在全球范围来讲仍在继续上升,因此交通行业无论是二氧化碳排放值,还是在全球温室气体占比都在不断上升,对我们来讲挑战是艰巨的。”
芮泽认为,中国对于移动出行的需求仍然巨大,如果中国的人均电动汽车保有量要想追平欧盟的话,就意味着总体的汽车保有量会增长3.5倍之多。除此之外,城市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城市化与私有汽车不断增长的需求密切相关。“在城市当中,我们必须推进公众更多的去选择公共的交通方式,而不是必须依赖私家车才能够出行。当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当下,可能人们对于选择公共的交通方式有所顾忌,但是在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向公共出行方式的转移。”
在芮泽看来,移动出行方式的去碳化有三个核心的要素:避免、转移和提升。首先,城市的规划要使得人们在居住、出行、工作这三之间,无论是距离上还是花费的时间上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燃料动力系统的能效,以尽可能释放这些燃料的最大的优势。
其次是转移,芮泽表示:“所谓的转移就是把人们的出行方式从道路交通更多的转向轨道交通。出行方式的电气化不仅仅是乘用车的电气化,还包括不同车型的电气化,通过运用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等等来综合的运用。现在道路交通上常见的是两轮车和三轮车,占据了道路交通的主要类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范围内,这些常用交通工具的电气化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不能因为推动电气化和智能化而助长无度的或者是没有必要的私家车出行,我们必须进一步减少或者抑制人们乘用私家车出行的需求。因此在进一步推动乘用车电气化的时候,必须要在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上,进一步遏制私家车增长的需求。”芮泽补充道。
芮泽强调,而除了个人层面,出行的电气化还包括轨道交通、港口交通。谈到未来出行电气化的时候,不仅仅要把重点关注在个人的移动交通、道路交通上,其他的交通方式也必须取得联动。还有就是未来出行电气化与智能技术之间的互动,“未来假如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无人驾驶,便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综合联动的交通运输方式。”
中国在未来移动出行的去碳化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芮泽认为,虽然中国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上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在蔚来移动出行上仍有极大的需求亟待释放。因此,中国在交通行业的去碳化上,乘用车市场进一步释放后,如何把新增的需求转变为电气化,将是巨大的增长机遇。他说:“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在电动汽车的市场上积累了很多先发优势和经验,因此如何运用这些经验进一步保持市场的优势,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机遇。”
“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这里拥有非常全的产业链,包括动力电池、新型能源储存等,都有巨大的优势。另外,中国的消费者和行业也能够非常积极和快速地拥抱技术变革和变化。”芮泽这样说道。
挑战有哪些?
芮泽指出,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时,要更加关注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尤其是发电机组本身是否做到真正的脱碳和去碳,“所谓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如果我们考虑到生产原料最初制造时候采用哪种发电源,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已经上路的可再生资源汽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洁净。当然了,可再生资源也面临着一些障碍,比如发电不稳定性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
除此之外,中国现在对于私家车的需求还在不断的增长。芮泽坦言,未来进一步遏制私家车增长的需求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毕竟,道路交通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轨道还有其他港口交通现在的占比仍然比较低。同时,政策也面临着不连贯的难题,不同的辖区之间政策上出现不连贯和割裂的现象,那么公共交通的出行也会变的更加困难。
最后,芮泽提出了几点建议:同其他国家一样,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推出相应的融资政策、辅助方案,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及监管框架,来打造一个更为全面的政策框架。